首页
> 政务版 > 政务信息 > 发展规划 
政务信息  
发展规划 
讲话文论
计划总结
工作进展
财政信息
应急管理
统计数据
 
 
发展规划   
宁波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发布日期:2017-12-18 ? 来源: 宁波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总站 ?阅读次数:
【文字 】【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产出是“十三五”农业工作的重点。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时充分肯定了“三品一标”在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的作用,中央一号文件和农业部一号文件也均提出,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三品一标”是绿色优质农产品的有形体现,是一个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事关民生和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在过去的一年,我市的“三品一标”工作在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通过各级工作机构和“三品一标”生产经营主体的共同努力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

一、我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及历程

(一)我市“三品一标”发展现状

截止2016年底,全市共有有效期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52个,产品1024个,面积181.56万亩,产量104.94万吨;绿色食品153个,监测面积12.62万亩,产量14.50万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1家企业2个产品,年产量0.2万吨;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1个,面积4万亩;农业部中绿华夏认证有机食品3个,面积958亩,产量245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9个,种植业和林特业面积25.45万亩,产量18.2万吨。我市“三品一标”总量规模组成还是以无公害农产品为主。

1. 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

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的计算是对“三品”认证面积的考核,能够反映“三品”基地面积的情况,其计算过程是分产业计算认证产品规模占可食用农产品规模的比率(种植业由面积测算,畜牧业由养殖规模测算),并将各产业的产值比重计算入内。

2015年底,全市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为57.10%,2016年底,全市比率为57.73%,增加了0.63个百分点。从区县(市)看,余姚市、慈溪市、江北区、北仑区2016年比率均比2015年下降,主要原因是一部分畜牧业企业证书在2016年到期,由于五水共治和H7N9流感病毒的双重影响,一大批畜牧“三品”企业证书未换证。奉化区、宁海县、象山县和镇海区2016年主要食用农产品中“三品”比率比2015年增加。本部分的计算渔业数据未包括在内。

2. “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

“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是指获得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量占当地食用农产品总产量的比重,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的重要考核指标。经农业部测算,2013年我市该指标为29.5%,2014年为26.61%,2015年为26.33%。要达到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衡量值40%,任务非常艰巨。

由于2016年全市食用农产品总产量数据还未公布,因此以2015年统计年鉴全市食用农产品总产量数据计算。2015年全市食用农产品总产量为528.5万吨(不包括渔业),2016年底除渔业外“三品”产量为117.19万吨,“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不含渔业)为22.17%。截止2016年底,渔业“三品”产量为2.57万吨,而水产品总产量为102.47万吨,渔业“三品”产量占比仅为2.51%,若扣除远洋捕捞产品,渔业“三品”产量占养殖水产总产量比重也仅为7.18%。

按产品种类分,食用菌、茶叶、肉类产品的认证产量占比较高,达到了35%以上,其余产品认证比率均在30%以下。其中甘蔗无认证产品;油料作物和果用瓜获证产品产量比重不足2%;粮食作物、蔬菜和禽蛋也都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从统计年鉴数据看,甘蔗种植主要集中在鄞州和象山;油料作物主要集中在慈溪和余姚;果用瓜主要集中在慈溪、鄞州、宁海和余姚;粮食作物主要集中在余姚、鄞州、慈溪、宁海和象山;蔬菜主产区为慈溪、余姚和鄞州;禽蛋主产区为奉化、象山、宁海和慈溪。

从各区县(市)数据看,北仑、象山、江北和宁海获证产品产量比重较高,达到了40%以上,而余姚、慈溪和鄞州产量占比则为最低,不足16%。结合不同种类获证产品数量分析,建议余姚可从油料作物、粮食作物以及蔬菜上努力,扩大认证产品产量规模;慈溪可从油料作物、果用瓜、粮食作物和蔬菜上扩大认证产品产量规模;鄞州可从甘蔗、果用瓜、粮食作物和蔬菜上扩大认证产品产量规模。

(二)我市“三品一标”发展历程

1. 历年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新认定情况

我市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新认定工作起步于2002年。2005年我市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数量有了大幅增加,直到2012年,每年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保持在120个左右。2013年起,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数量下降到了100个以下。分析原因,主要同财政取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补助政策有关。2016年,补助政策恢复后,新认定产地数量增加到了116个。

从各行业的情况看,种植业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数量自2013年下降后,2016年并未增加。虽然2013年起财政取消了“三品一标”补助政策,但市农业局仍拿出了资金补助种植业和畜牧业“三品一标”发展,因此,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新认定情况受资金补助政策影响不大。种植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新认定数量不大,可能同多数种植业产品无法用标体现品牌价值,以及符合认定要求主体数量有限有关。

    林特业多为水果,一般土地流转期限长,同时在销售时,更容易对产品进行包装,无公害农产品价值容易体现。自2014年起,我市新认定林特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数量逐年增加。畜牧业则受五水共治影响,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逐年下降,2016年全市只新增了8个畜牧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渔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新认定情况则受财政补助影响明显,2014年和2015年下降后,2016年恢复到往年水平。

    从新认定产地规模看,自2008年起,新认定种植业、林特业和渔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规模逐年减小。为适应我市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将尽可能多的规模经营主体纳入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单位范畴,市绿办组织专家于2011年和2014年先后两次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规模标准调小,认定规模调小后,产地认定数量与往年基本持平,但全市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总规模减小。畜牧业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规模也呈现出逐年减小的趋势,2016年全市仅新增加了7万只畜禽产品。

2. 历年累计有效“三品一标”产品数量情况

自2006年起,我市累计有效“三品一标”产品数量平均每年以200个左右的速度逐年增加,至2013年底,全市有效期内“三品一标”数量达到最高,为1429个,此后3年,“三品一标”总数基本保持在1200个左右。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证书有效期均为3年,到期后不进行换证,证书就会失效。2016年全市共有102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未进行复查换证,复查换证率为71.5%。其中,因主观原因放弃换证的产地45个,占44.11%。从行业看,种植业和渔业放弃换证多为主动放弃,畜牧业则多因客观原因被动放弃证书(表1)。

客观原因放弃证书的主体中,种植业和林特业主要是由于主体改种其他作物原先认证的产品不再生产,或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益低维持不下去,或土地因被征用、租赁到期等原因失效无法再经营;畜牧业主要因五水共治畜牧场被拆除无法换证;渔业主要是因申请人资质不符,或基地租赁到期,或合作社注销等原因无法换证(表1)。

从区县(市)看,象山、慈溪和余姚未进行复查换证产地数量较多。象山主要因客观原因无法换证,慈溪未进行复查换证的产地中,主观放弃的占多数,余姚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各占一半。

二、制约我市“三品一标”发展的因素分析

现阶段发展“三品一标”不仅是农业品牌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抓手,更是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先锋。制约我市“三品一标”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一)        有利于“三品一标”发展的市场环境尚未形成

我市农产品销售渠道主要有菜市场、超市、专卖店、基地配送以及马路市场等。其中专卖店和基地配送农产品多为本地产“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基本得到保证,但由于种类、价格,以及消费习惯等原因,市场份额并不大。市民采购农产品的主要渠道还是菜市场和超市。由于目前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并未完全建立,菜市场中的农产品基本上由批发市场进货后直接销售,无标志体现,缺少检测和追溯,不分产地和级别,凭卖相和价格占据市场,质量参差不齐。而“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生产一般都要经过产地环境检测、生产过程监管和产品检验等环节,其生产成本要比普通农产品高出5%-20%。市场环境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三品一标”农产品被“劣币驱逐”,从市场端拉动其生产的动力不足。

1  2016年未进行复查换证产地数量及原因

行业

未换证产地数量

主要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合计

种植业

15

9

24

改种其他作物、经营管理不善、土地承包失效

林特业

5

9

14

经营管理不善、土地承包失效

畜牧业

4

24

28

五水共治畜牧场拆除

渔业

21

15

36

申请人资质不符(个人、经济合作社)、基地租赁到期、合作社注销

合计

45

57

102


(二)农业规模化程度仍然偏小

“三品一标”农产品均产自规模经营主体。虽然截至2015年底,我市农村土地流转率和规模经营率分别达到了67%和67.9%,但是,我市土地流入户的户均经营面积仅为9亩左右,经营面积在50亩以上的仅约占承包耕地面积的40%,且近50%的土地流转期限小于5年。土地流转普遍存在的短、小、散现象,严重制约了“三品一标”的发展。据调查,目前规模经营主体已基本开展了“三品一标”认证,被纳入了“三品一标”管理范畴,进一步扩大“三品一标”总量规模主体成限制。

(三)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不足

“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其核心是用较少的农业投入品生产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农产品,关键点是现代农业科技的运用。适宜当地生产的优质种子种苗选育需要科技;土壤的培肥改良需要科技;化肥农药的减量控施需要科技;绿色高效的栽培或养殖技术需要科技。但是目前,我市农业科技队伍力量不足,专业做农业科技研发的人员数量不多,缺乏一流的团队和领军人才。乡镇农办等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往往一人身兼数职,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并非农业专业出身,对农业工作不熟悉,且主要工作精力未放在农业上。农民的施肥和用药指导主要靠农资销售店,“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的科技支撑力度远远不足,特别是绿色食品,多数主体难以达到标准要求。

(四)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农场主不仅具备一定的农业生产经验,还要懂知识、有文化、会经营,能够理解“三品一标”的内涵,能够制定质量管理措施和生产技术规程,能够组织人员按照规程开展生产,能够进行产品的包装和营销。我市符合上述条件要求的农场主非常有限。目前我市规模经营主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部分由工商资本进驻,另一部分则是由传统农民转化而来。由工商资本进驻开展生产的农场主虽有很强的安全优质生产意识和工业管理知识,但大多没有农业生产经验,起步阶段非常困难。据调查,我市多数由工商资本操作的农场在连续生产5年后,才勉强保持收支平衡。而由本土农民转化来的农场主,虽然会生产,但一般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对“三品一标”的概念理解不足,也很难建立农场自身的文化,农场的发展较为松散,后劲不足。此外,目前农场具体操作农事活动的人员,多为年纪在50岁以上的老农民,其传统生产观念顽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执行“三品一标”标准的意识弱,加大了农场的运营和管理难度。

(五)工作机构队伍不稳定

“三品一标”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的工作,需要工作队伍人员特别是基层工作队伍人员保持稳定。近年来,随着人员轮岗、换岗等,个别区县(市)出现了新老人员交替不畅、新人员业务跟不上等问题,导致了部分企业证书换证不及时而失效、证后监管工作未能及时完成等问题出现,影响了“三品一标”工作的正常开展。

三、对策建议

(一)积极引导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市场

一方面要加大宣传力度,为“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营造良好氛围。从调查问卷数据看,我市农产品的采购主力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部分消费者选购农产品的主要标准还是农产品的价格和新鲜度。这就需要我们在利用电视台、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大造舆论声势,使生产者和经营者认识到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是大势所趋、竞争所逼、市场所需的同时,有针对性的通过电视、进社区、科普讲座等中老年消费者容易接受的形式,普及“三品一标”农产品的概念和知识,形成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观念。另一方面也应加快推进农产品追溯和市场准入机制建设,淘汰不合格农产品,营造优胜劣汰氛围,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竞争力。

(二)夯实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

农业规模化经营是“三品一标”发展的基础。应通过完善土地流转程序,规范土地流转行为,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强化土地流转服务,创新土地利益联结机制,制定土地流转后农民保障政策等措施,扩大农民土地流转规模和流转期限,营造有利于“三品一标”农产品生根发芽的土壤。同时还应警惕流转土地的粗放经营现象,制定更多的倾斜政策,鼓励土地经营权流转到“三品一标”农产品的生产中,让农业用地规模经营更有效率。

(三)完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要完善“三品一标”发展科技支撑体系。通过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引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一流团队和人才,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的品种选育、土壤修复、栽培方法建立等科技攻关。同时,要把农业科技项目向“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倾斜,调动农技人员积极性,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要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补足缺位农技人员,提升现有人员业务水平,给农民提供包括种子种苗、栽培技术、服务团队、品牌建设和产品营销等在内,特别是安全用药、科学施肥的技术指导。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水平

提高“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从业人员素质水平应两手抓,一手抓经营主体负责人,另一手抓普通农民。经营主体负责人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一方面应加大“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准入门槛,通过提供咨询等手段,向有意参与到“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的工商资本讲明农业生产的难处,劝退光有情怀,不知实情的工商资本,降低“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经营失败率。另一方面对有意于升级从事“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的本土农民经营者,应针对其生产经营的短板,通过多种手段,提供更多的文化人才输入机会,并对其加大文化素养方面的培训,开拓其眼界,提升其品牌开拓的能力。普通农民素质水平的提高应从加大培训力度和健全管理制度两方面着手。要采用农民易懂的语言,对其进行“三品一标”农产品生产概念和相关标准的培训,并制定强有力的管理规定,转变其自由任意生产行为,强化其安全优质生产意识。

(五)保持工作机构队伍人员稳定和有效衔接

“三品一标”发展面临的形式和任务对整个工作队伍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各级工作机构应尽量保持“三品一标”工作队伍人员稳定,并提供各种学习机会,提升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在不得已出现人员变动时,应做好新老人员的交替衔接,并在平时注重新人培养,确保人员换岗工作不落下。


返回首页】 【打印】 【关闭
 
 
 
 
 
 
友情链接:
网站地图 | 关于本站 | 帮助信息 | 版权信息 | 隐私声明 | 联系我们 | 管理制度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